不可全盘否定建筑行业“联营模式”的未来价值——联营模式的机理篇

   日期:2025-03-20     浏览:143     评论:0    
核心提示:当前建筑行业对联营(挂靠)模式避之不及,仿佛这一模式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绊脚石。然而回溯历史,联营模式曾是中国建筑业快速扩张
 当前建筑行业对“联营(挂靠)”模式避之不及,仿佛这一模式已成为行业发展的绊脚石。然而回溯历史,联营模式曾是中国建筑业快速扩张的重要推手。据预计,全国30%以上的建筑项目是通过联营模式完成的,有超过50%的建筑项目能找到联营的身影。尽管其因滋生乱象饱受诟病,甚至被视作行业“隐疾”,但若仅以“一刀切”的态度否定其价值,不仅会抹杀其历史贡献,更可能错失其在新时代的转型潜力。本文从形成机理出发,探讨联营模式的内在逻辑与未来可能。

01

联营模式的形成机理

联营模式不是政策的产物,而是市场的产物。

(一)联营模式的市场属性

联营模式并非政策设计的结果,而是市场为突破政策限制而自发形成的资源配置机制。中国建筑业长期实行“资质管治”政策,规定企业须具备相应资质等级方可承接工程。然而,这一政策仅约束资质门槛,却未将企业产能与业务规模挂钩,导致高资质企业凭借资质优势超额承接项目。以2015年为例,全国333家特级和一级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5656亿元,占行业总产值的9.94%,平均每家企业年产值高达178亿元。在行业年均增速20%-30%的背景下,头部企业需以40%-50%的增速扩张,其产能远无法匹配市场需求。矛盾之下,高资质企业通过联营模式与低资质企业合作:前者以资质获取项目合同,后者负责实际施工,双方各取所需。这一模式本质上是市场对政策缺陷的“补位”,成为行业高速发展的润滑剂。

资质管理的逻辑进一步固化了联营模式的生存空间。政策规定,企业需承接相应规模的工程方可申请更高资质,形成“先有资质才能接工程,接了工程才能升级资质”的循环困境。高资质企业借此形成垄断优势,而低资质企业即便具备施工能力,也因无法直接签约而陷入“无业绩—无资质”的恶性循环。资质由此异化为稀缺资源,既得利益者竭力维护这一体系,使联营模式成为行业默认的生存法则。

(二)监管缺失与联营模式的扩张

监管体系的漏洞为联营模式的野蛮生长提供了温床。在现行制度下,合同签订权与业绩认定权集中于高资质企业,而实际施工方却无法获得官方认可的业绩。这种“价值创造与分配脱节”的现象,导致行业资源分配严重失衡:高资质企业通过“坐拥资质、转包工程”轻松获利,而低资质企业尽管承担施工风险与成本,却难以积累升级资质所需的业绩。更有甚者,业主方为规避监管风险,在招标时刻意抬高资质门槛,进一步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

(三)企业行为的驱动

企业逐利本能则是联营模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中小企业若仅凭自身资质与资源,难以突破发展瓶颈。联营模式为其提供了“借船出海”的机会:通过依附高资质企业,中小企业可绕过资质壁垒,参与更大规模的项目;而高资质企业则能以最小成本扩张业务规模,巩固市场地位。这种基于资源互补的合作,短期内看似双赢,实则加剧了行业对资质的依赖,使联营模式从权宜之计演变为长期惯性。

02

联营模式的形成机理联营模式的历史评价

从历史视角看,联营模式是建筑业市场化进程中的重要创新。它打破了传统单一企业封闭运营的局限,通过资源整合与分工协作,实现了行业效率的阶段性提升。在城镇化高速推进的背景下,联营模式帮助大量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缓解了头部企业产能不足的压力,客观上支撑了城市建设的快速扩张。

然而,这一模式的弊端同样不容忽视。由于缺乏规范约束,联营演变为“重资质、轻质量”的投机工具。部分高资质企业疏于对合作方的监管,导致工程质量隐患频发;低资质企业为压缩成本,往往牺牲施工标准。此外,联营模式掩盖了真实的市场竞争关系,扭曲了行业生态,使资质沦为交易筹码而非能力证明。

03

联营模式的未来

毫无疑问,如果联营模式不加以改进,联营模式毫无未来。但如果对联营模式加以改进,其价值不可忽视,因为,不可否认的是,联营模式是在既定的政策和环境下,由建筑企业自发形成的一种市场模式的创新。未来出路在于推动其向规范化、透明化方向转型。

首先,需重构资质管理体系。政策应弱化资质对企业承接业务的绝对控制,转而强化对实际施工能力与履约质量的考核。例如,可引入“动态资质评级”机制,将企业业绩、技术水平、安全记录等纳入评价体系,打破“资质垄断”的僵局。

其次,加强全过程监管。建立合同备案与业绩追溯制度,确保实际施工方能获得与其贡献匹配的业绩认定。同时,加大对转包、违法分包行为的惩处力度,遏制“只挂靠、不管理”的投机行为。

最后,引导企业转型。鼓励高资质企业从“资质出租者”转向资源整合者,通过技术输出、管理协同与中小企业形成深度合作;中小企业则需提升专业化能力,从“施工队”升级为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联营模式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市场自发的产物,其存在既暴露了政策与监管的缺陷,也彰显了建筑企业坚持创新的韧性。当前,建筑行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绿色建造等新挑战,联营模式若能突破传统桎梏,在规范中探索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新路径,或将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契机。唯有以辩证眼光审视其过去,以改革思维重塑其未来,方能在扬弃中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原文:https://news.sohu.com/a/872949761_691755
文章来自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