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建筑向“绿”发展

   日期:2025-05-21     浏览:102     评论:0    
核心提示:转自:中国建设新闻网建筑领域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协同驱动下,建筑减碳的实施路径持续
 转自:中国建设新闻网

建筑领域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近年来,在政策引导与技术创新的协同驱动下,建筑减碳的实施路径持续拓展。近日,山东、广东、安徽等地通过修订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出台碳达峰实施方案等,提出要优化用能结构、加大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力度,推进建筑领域绿色低碳发展。

关键词:用能

建筑作为“能耗大户”,优化用能结构,加大可再生能源应用,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

山东对《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进行了修订,重点在整体节能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外窗遮阳系数、设备热效率及性能系数、室内照明功率密度值等方面作了调整,增加了建筑运行碳排放强度等新要求。

据山东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修订后的标准首次提出了新建公共建筑用能系统除集中供暖外,宜采用全电气化设计的理念,充分发挥电力在建筑终端消费清洁性、可获得性、便利性等优势,建立以电力消费为核心的建筑能源消费体系。修订后的标准将强制性推广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系统,提出了空气能、浅层及中深层地热能应用要求,将在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带动太阳能光伏系统在公共建筑中的应用,在浅层地热能利用的基础上,鼓励中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

广东佛山日前印发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逐步建立以电力消费为核心的建筑能源消费体系,提高清洁电力消费比例。逐步对大型公共建筑进行电气化改造,推动大规模节能设备更新,推广空气源热泵热水器、高效电热锅炉等纯电消耗设备。到2030年,建筑用电占建筑能耗比例超过90%,实现全电气化的公共建筑占新建公共建筑比例达到30%。

安徽芜湖要求,新建建筑根据项目资源与适用条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再生能源,合理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或空气源热泵系统等可再生能源应用系统。

关键词:产能

在加速能源低碳转型的浪潮中,推动光伏和建筑深度融合,促使建筑从传统的能源消耗者转变成为能源生产者,已成为建筑业达成“双碳”目标的核心策略与关键路径。

河南郑州某建筑文化园内有一座近零能耗建筑示范项目——五方科技馆,该项目占地面积约3800平方米,集办公、展示、住宿等功能于一体。项目应用了光伏组件、光伏小屋等,采用真空复合碲化镉透光发电玻璃,产生的电能可以覆盖建筑所有用能,包括建筑的空调、新风、照明等。

在上海徐汇滨江,东航智慧大厦4号楼项目实现了全电气化无外购能源,建筑具备的光伏系统年发电量可达11万度,能满足建筑全年的用能需求。

发展光伏是优化能源结构、促进绿色消费的重要举措。上海市提出,各学校和国有企业应对自有场址内符合光伏发电设施建设要求的建筑资源进行详细摸底,建立完善的资源台账,制定2025~2027年光伏开发专项行动计划。新建建筑按照建筑光伏有关要求落实光伏开发,既有建筑充分用足用好可开发资源,鼓励结合建筑修缮维护同步安装光伏设施,2027年前实现“宜装尽装”。鼓励学校和国有企业与专业能源服务公司合作,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性,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开发光伏;鼓励具备能力的学校和国有企业自行建设光伏设施,多措并举切实加快推进光伏与校园、企业融合发展。

关键词:储能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和能源效率的关注日益增加,建筑储能技术成为促进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第十七届深圳国际电池技术交流会/展览会现场,中大—宝晟建筑储能联合实验室的建筑模型吸引了不少参观者,在这个模型里,建筑被赋予了全新的能源属性,它们不再是单一的用能体,而是可以变身为存储电的“超级大电池”。在自己有用能需求的时候,它们吸收来自大自然的能量,内部循环,自给自足。每一栋建筑不再是独立存在,它们通过无形的电网相互联通,智慧化地实现数据共享,电力互通,在其他建筑有用能需求的时候,实现“一呼百应”,相互支撑。

不仅是建筑本体,建筑材料也是储能重要应用场景,日前,东南大学研发出仿生自发电—储能混凝土,将高能耗的水泥变为“绿色能量体”,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技术助力。仿生自发电—储能混凝土在自发电与自储能技术方面取得的突破,有助于推进建筑领域清洁低碳转型。自发电、自储能水泥制成的墙板可以降低建筑对外部电网的依赖,推动建筑向“绿色能量体”转型。据介绍,将基于特种磷酸镁水泥研发的储能材料,制成储能墙板后可存储居民住宅约一天的用电量,与光伏配套使用可提升光伏利用率30%以上,降低用电成本超过50%。
(原文:https://finance.sina.cn/2025-05-20/detail-inexeiie6993176.d.html文章来自转载,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将予以删除)

 
打赏
 
更多>同类行业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行业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