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加速:存量盘活与文脉传承并重
作为国家首批城市更新试点城市,天津以“盘活存量、做优增量、提升质量”为核心,一季度推动23个重点项目开复工,总投资超百亿元。其中,河东区第一机床厂城市更新项目成为工业遗存转型标杆。项目依托老厂区历史底蕴,打造“数字科技+文旅”双核驱动的产业基地,已吸引40余家企业入驻,星巴克等商业配套投入运营,实现“工业锈带”向“创新秀场”的蜕变。
文化赋能同样是城市更新的亮点。河北区天津美院片区项目以艺术IP为核心,建设微博物馆群与多元业态街区,形成“青年艺术原力场”。项目展示区自开放以来累计接待游客14.5万人次,核心区预计年内试运营,未来将成为京津冀文化艺术新地标。此外,和平区樘院微更新项目通过活化百年历史建筑,引入文旅休闲业态,重现中西合璧的建筑美学,开放首月即成为网红打卡地,彰显“城市记忆”与现代生活的有机融合。
在制度保障上,天津率先探索立法创新。《天津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进入审议阶段,从管理机制、项目实施到资金筹措构建全流程政策体系,为全国城市更新提供“天津经验”。
楼市“双增长”:政策松绑激发市场活力
天津房地产市场在一季度迎来“小阳春”,投资与销售实现“双增长”。数据显示,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41.6亿元,同比增长6.4%,增速居全国第二;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331.7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1%,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位列全国第五。二手房交易量同比增长8%,存量市场活跃度持续攀升。
政策红利释放是市场回暖的关键。限购政策优化后,改善性需求集中释放,140平方米以上大户型销售占比提升3个百分点,四室及以上户型成交增长6.7%。滨海新区、宁河区通过举办安居推介会、发放购房补贴等方式,吸引人才落户,带动区域销售面积分别增长19.7万平方米和超2.5倍。土地市场同步升温,和平区山东路地块以4.34万元/平方米楼面价刷新纪录,房企投资信心显著增强。
住房品质升级成为新趋势。天津修订《住宅设计标准》,在全国首推“3米层高+高得房率”设计,中建理想城、建投誉河院等项目开盘即售罄,洋房产品溢价率超10%,折射出市民从“有房住”向“住好房”的需求跃迁。
轨道交通提速:畅通城市“血脉”惠民生
基础设施“硬支撑”持续强化。一季度轨道交通完成投资32亿元,占全年目标的24%,地铁4号线北段、7号线南段启动空载试运行,8号线、11号线延伸线加速盾构施工,年内有望进一步织密城市轨道网络。
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扰民,天津创新实施“一站一策”退路方案,73座地铁站中已有45座完成道路退还,卫津路、友谊路等主干道交通压力明显缓解。市民王女士表示:“家门口的地铁站施工围挡拆除后,出行便利多了,期待新线路早日开通!”
保障房托底:为新市民筑造“温暖家”
天津在一季度通过盘活存量资源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709套,超额完成目标。南开区“遇见”城南家园项目作为典型,以“年轻梦想家”为定位,提供精装智能公寓及千平方米共享空间,满足新市民、青年群体“职住平衡”需求。项目毗邻地铁站,周边教育、医疗配套齐全,105套房源涵盖单间至两室户型,首批租户李女士感慨:“这里不仅住得舒心,通勤时间也缩短了一半。”
建筑业增长:智能建造赋能 “双循环”开拓市场
天津建筑业在一季度展现出强劲韧性,截至目前,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1047.19亿元,同比增长4.4%,13个区实现正增长,南开区以23.4%增速领跑。天津积极推进智能建造试点城市建设,评选首批示范企业,推动设计、施工、运维全链条协同创新。依托城市更新、海外基建等项目,建筑业加速“走出去”,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
目前,天津正积极筹备2025年度房交会,通过供需精准对接进一步激活市场。中央“稳楼市”政策基调与地方灵活施策形成合力,二季度降准降息预期增强,楼市有望延续回暖态势。与此同时,城市更新立法落地、轨道交通成网、保障房扩容提质等举措,将持续提升城市能级与居民幸福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